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未来五年、建校80周年和100周年三个时间节点,明确提出了学校近期、中期和长远的发展目标,为学校发展指明了前景方向,绘制了美好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党代会提出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六位一体”,实施“八大一流工程”,加快推进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研究教学型大学建设,以优异的成绩完成省重点建设高校任务,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思路清晰,举措有力。
自动化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是学校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优势学院,是学校未来五年“1‰+A”攻坚计划的主要依托学院之一,电子信息特色和国防军工特色明显。未来五年,学院将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院师生,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顺利完成省重点高校建设目标任务,跻身“一流学科”行列。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学院将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瞄准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燎原计划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在省重点及优势专业和国防特色专业建设基础上,确保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扎实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能力、深厚家国情怀和开阔国际视野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以“四大”指标为抓手,集中优势科学谋划
国家级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和大成果是学科评估的重要内容。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10-20%),与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5所高校并列第17位,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排行榜中列全国第14位(全国前7.49%)。虽然学科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一流学科尚存在差距。
未来五年,学院将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集中优势力量,精准投入资源,做强特色领域,坚持内涵发展,提前科学谋划,做好资源受限条件下的学科上层次、上水平工作。大力支持人工智能研究院、“一带一路”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学科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力争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学科平台2-3个;引进和培养二层次以上人才3-5人,入选教育部或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2个;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以上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军委科技委创新项目等国家级重点以上项目10-15项;牵头申报成功国家级教学和科技奖励1-2项。
以国际合作为桥梁,做出特色提升影响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提升学院和学科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尤其是2017和2018年分别获批信息物理协同感知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和杭电圣光机联合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标志着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进入新的阶段。
未来五年,学院将充分发挥“111”引智基地国家级人才平台的优势,积极与学科国际知名专家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有针对性地提升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并进一步深化与俄罗斯圣光机大学的合作办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将其办成浙江省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在浙办学的示范学院。同时,学院将积极支持浙江省高端自动化装备与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一带一路”信息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中俄信息物理系统控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法机器学习与智慧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奥高性能功能化环保设备及先进制造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化平台建设,争取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创性学术和应用成果。
以党建思政为保障,凝心聚力和谐发展
当前,学院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既面临人工智能时代和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未来五年,学院将紧紧围绕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在学校党委的正确指引下,充分发挥党建思政工作的引领作用,团结和带领全院师生,做好学院工作的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协同落实和监督,形成“弘扬正气、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为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学院全体师生将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写好学校省重点高校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奋进之笔”。(自动化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