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电圣光机联合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54
中方学位:专业硕士(计算机技术)
外方学位:工学硕士(信息与计算机技术)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区域乃至国家信息经济建设需要,并具备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严谨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的计算机技术人才,通过硕士阶段的学习,注重软、硬一体化的教学培养,较全面掌握计算机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能胜任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及相邻专业方向的工程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科研教学等工作。
二、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
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方向包括:
1. 软件工程与软件系统架构
2. 分布式与并行计算
3. 计算机图像与视频处理
4. 计算机感知与智能计算
5. 智能系统与机器人学
6. 物联网技术
7. 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
8. 信息安全理论及应用
三、学习年限
联合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学习,学制为2.5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参加专业实践、科研、撰写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的时间为1.5年。
外方来华授课为集中授课制。
四、培养方式与原则
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侧重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实行中俄导师以及企业导师组成的导师组联合指导模式。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联合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由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组成。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基础学位课、专业必修学位课、专业限选学位课4类;非学位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共选修课2类。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至少应修满48学分,其中学位课33学分,非学位课8学分,必修环节7学分。
必修环节包含文献选读、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两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上不少于1年。实践成果要能够反映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方面取得的成效。
联合学院计算机技术专硕课程设置与授课计划表
类 别 | 课程编号 | 开课 学院 | 课 程 名 称 | 总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数 | 考核方式 | 备注 | ||||
一 | 二 | 三 | 四 | |||||||||
学位课 | 公共课 | 1 | 马克思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 | 2 |
|
|
| 考试 | 中方 |
2 | 外国语 | 第一外国语 | 64 | 4 | 2 | 2 |
|
| 考试 | 中方 | ||
专业学位课
| 1 | 计算机 | 算法分析与设计 | 32 | 2 | 2 |
|
|
| 考试 | 中方 | |
2 | 计算机 | 高级软件工程 | 48 | 3 |
| 2 |
|
| 考试 | 中方 | ||
3 | 联合学院 | 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 | 32 | 2 |
| 2 |
|
| 考试 | 外方 | ||
4 | 联合学院 | 机器学习 | 32 | 2 |
| 2 |
|
| 考查 | 外方 | ||
5 | 联合学院 | 计算机组成原理 | 48 | 3 |
| 2 |
|
| 考试 | 外方 | ||
6 | 联合学院 | 计算机系统设计 | 32 | 2 |
| 2 |
|
| 考试 | 外方 | ||
7 | 联合学院 | 并行计算 | 32 | 2 |
| 2 |
|
| 考试 | 外方 | ||
8 | 联合学院 | 网络协议 | 48 | 3 |
|
| 2 |
| 考试 | 外方 | ||
9 | 联合学院 | 嵌入式系统设计 | 32 | 2 |
|
| 2 |
| 考试 | 外方 | ||
10 | 联合学院 | 物联网技术 | 32 | 2 |
|
| 2 |
| 考试 | 外方 | ||
11 | 联合学院 | 分布式计算 | 32 | 2 |
|
| 2 |
| 考试 | 外方 | ||
12 | 联合学院 | 网络编程 | 32 | 2 |
|
| 2 |
| 考试 | 外方 | ||
学位课应修 | 33学分 | |||||||||||
非学位课 | 专业选修课 | 1 | 计算机 | 数字图像处理 | 32 | 2 | 2 |
|
|
| 考查 | 中方 |
2 | 计算机 | 面向对象方法与技术 | 32 | 2 | 2 |
|
|
| 考查 | 中方 | ||
3 | 计算机 | J2EE与中间件技术 | 32 | 2 | 2 |
|
|
| 考查 | 中方 | ||
应修 | 6学分 | |||||||||||
全校公共选修 课 | 1 | 马克思 | 工程伦理 | 16 | 1 | 2 |
|
|
| 考查 | 中方 | |
2 | 图书馆 | 科技文献检索 | 16 | 1 |
| 2 |
|
| 考查 | 中方 | ||
| 应修 | 2学分 | ||||||||||
非学位课应修 | 8学分 | |||||||||||
必修环节 | 文献选读 |
| 1 |
| ▲ | ▲ |
|
|
| |||
专业实践 |
| 6 |
| ▲ | ▲ | ▲ |
|
| ||||
应修 | 7学分 | |||||||||||
合计应修 | 48学分 |
Curriculum
Type | Names of Courses | Class Hours | Credits | Semester | Method of Assessment | Written | ||||||||||
1 | 2 | 3 | 4 | |||||||||||||
Master’s Degree Course | Common Course |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32 | 2 | 2 | Exam | ||||||||||
English | 64 | 4 | 2 | 2 | Exam | |||||||||||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s | 32 | 2 | 2 | Exam | |||||||||||
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 48 | 3 | 2 | Exam |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ode Identification | 32 | 2 | 2 | Exam | ||||||||||||
Machine learning | 32 | 2 | 2 | Test | ||||||||||||
Computational Process Organization | 48 | 3 | 2 | Exam | ||||||||||||
Computer Systems Design | 32 | 2 | 2 | Exam | ||||||||||||
Parallel Computing | 32 | 2 | 2 | Exam | ||||||||||||
Network Protocols | 48 | 3 | 2 | Exam | ||||||||||||
Embedded Systems Design | 32 | 2 | 2 | Exam | ||||||||||||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 32 | 2 | 2 | Exam | ||||||||||||
Distributed Computing | 32 | 2 | 2 | Exam | ||||||||||||
Network Programing | 32 | 2 | 2 | Exam | ||||||||||||
Required Credits | 33 | |||||||||||||||
Elective Course |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 32 | 2 | 2 | Test | ||||||||||
Object-oriented Method and Technology | 32 | 2 | 2 | Test | ||||||||||||
Java EE and Middleware Technology | 32 | 2 | 2 | Test | ||||||||||||
Required Credits | 6 | |||||||||||||||
Common Elective Course | Engineering Ethics | 16 | 1 | 2 | Test | |||||||||||
Scientific Index Search | 16 | 1 | 2 | Test | ||||||||||||
Required Credits | 2 | |||||||||||||||
Required Credits | 8 | |||||||||||||||
Required Procedure | Literature Survey | 1 | ▲ | ▲ | Test | |||||||||||
Engineering Practice | 6 | ▲ | ▲ | ▲ | Test | |||||||||||
Required Credits | 7 | |||||||||||||||
Total Credits | 48 |
教学情况说明:
1. 本业共开设 19 门课程,其中10门为从外方引进课程,均为专业核心课程(学位课),外方教师讲授的课程有10 门;
2. 引进的外方课程占项目全部课程的比例(按学时计算):53.66%;
3. 引进的外方专业核心课程占项目全部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按学时计算):66.67%;
4. 外方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占项目全部课程的比例:52.63%
5. 外方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时数占项目全部教学时数的比例(按学时计算): 53.66%
6. 引进课程做到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全部引进,由外方提供;
7. 外方教师承担的课程均采用英语授课(含课堂讲授,复习课,实验课和考试),中方教师承担的课程采用汉语或英语授课。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主要包括文献选读、论文选题与开题、论文撰写、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
文献选读
一般在第二学期末前下达文献选读任务书,开题前完成文献综述报告。
论文选题与开题
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选题与开题,提交开题报告并完成开题答辩。
3、 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必须在中外双方导师(组)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采用英文撰写。论文中的科学论点要概念清楚、论据充分;对所选用的研究方法要有科学根据,理论推导正确,计算结果无误,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分析严谨;对结论应作理论上的阐述,引用他人的材料要引证原著。论文应有创新性成果。论文要求词句精练通顺、条理分明、逻辑性强、文字图表清晰整齐。凡需保密的论文应注明密级。
4、 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盲审的规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细则》有关规定执行。
毕业和授予学位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按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参加科技工作的暂行规定》(杭电研[2018]27号)完成科技工作考核,方可进行论文送审。学位论文完成后,经中外双方导师同意,进入答辩程序,答辩采用中外双方联合答辩的形式。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经考核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准予毕业,可获得中方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硕士毕业证书;符合中方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中方专业硕士学位;符合俄方学位授予条件的(达到俄罗斯科学教育部相关学位申请要求的),授予俄方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工学硕士学位。